GEP是GDP的12倍,“林都”伊春如何“点绿成金”
GEP是GDP的12倍,“林都”伊春如何“点绿成金”
GEP是GDP的12倍,“林都”伊春如何“点绿成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GEP(生态产品总值(zǒngzhí))是GDP(地区(dìqū)生产总值(shēngchǎnzǒngzhí))的12倍,这是黑龙江省(hēilóngjiāngshěng)伊春市的“生态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孟衡近日公布一组核算数据:伊春市生态产品总值为4240亿元,人均GEP为40万元,地均GEP为1252万元/平方公里(píngfānggōnglǐ)。
伊春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森林覆盖率达83.8%,有“林都”之称。据了解,这里近400万公顷的森林孕育了1390多种植物,300多种野生动物,以及现存的亚洲面积(miànjī)最大、保存(bǎocún)最完整(wánzhěng)的红松(hóngsōng)原始林。
好的生态产品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张孟衡介绍,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满足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gèlèi)产品与(yǔ)服务,包括物质供给、调节(tiáojié)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受伊春生态(shēngtài)环境局委托,在伊春市相关(xiāngguān)部门的配合下,开展伊春市2021-2023年的GEP核算(hésuàn)研究。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bīngtiānxuědì)也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结合伊春本地实际,研究形成了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根据核算结果:各类(lèi)生态产品中,物质供给类222亿元,占伊春全市(quánshì)GEP的5%,贡献(gòngxiàn)较大的为(wèi)农林牧产品;文化服务(fúwù)类118亿元,占全市GEP的3%,贡献最大的为森林康养;调节服务类达3900亿元,占全市GEP的92%,贡献较大的为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等服务。
张孟衡(zhāngmènghéng)介绍,伊春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sēnlín)贡献了GEP的(de)80%,是巨大(jùdà)的“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水库”有关(yǒuguān)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气候调节等服务价值量大,但转化比例(bǐlì)较低,是未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lùjìng)的重点方向。“钱库”有关的森林康养、休闲旅游等价值实现路径较为畅通,价值实现量快速增长。“粮库”有关的林下产品特色明显,已初具产业规模,品牌效应正在形成。“碳库”方面每年新增碳汇超1800万吨,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
因林而兴的(de)伊春一度面临“伐无可伐”的境地。50多岁的党向民,是(shì)一名森林防火瞭望员。在他约40年的工作经历中(zhōng),前半程在伐木,后半程在护林。
党向民介绍,伊春市曾是国家木材生产基地,为(wèi)支持国家建设输送了(le)大量木材,但因采伐过度,林木资源几近枯竭。2003年前后,伊春市计划性地压减采伐指标,明确要保护林地。党向民也由伐木工人转为(zhuǎnwéi)一名防火瞭望员。一进入森林防火期,他就要在20余米的(de)瞭望塔上独自(dúzì)度过白天的大部分时间,紧盯火灾隐患,守护林区安全。
党向民记得,刚建起瞭望塔时,周围的树木还(hái)很小,现在林区许多树木已经与(yǔ)塔齐高。
黑龙江伊春,党向民在林场(línchǎng)瞭望塔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jìzhě) 张艺/摄
林区人民守护的(de)这片绿意也给伊春创造了别样的发展机会。2024年,伊春特色生态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zēngzhǎng)(zēngzhǎng),接待游客(yóukè)数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53%、76%。2024-2025年冰雪季,伊春接待境外游客量同比增长382%。松子、蓝莓、桦树汁等原生态的绿色有机食品受到游客好评(hǎopíng),也持续带动林区职工增收。
“伊春自然生态系统的(de)调节(tiáojié)服务功能不仅仅维持了(le)当地宜人的气候环境,其外溢效应还为哈尔滨都市圈,乃至整个东北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张孟衡说。
据悉,近年来,伊春通过四级林长制、智能监测网络和23个自然保护区构建起立体化生态防护体系,同时创新(chuàngxīn)“生态总长”模式(móshì),颁布全国首部《红松保护条例》,为北方(běifāng)生态安全屏障筑牢法治根基。
伊春市生态环境局(jú)相关负责人表示,伊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总面积近一半,让每一片森林、湿地都有人管(guǎn)、有人护。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kèhùduān)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GEP(生态产品总值(zǒngzhí))是GDP(地区(dìqū)生产总值(shēngchǎnzǒngzhí))的12倍,这是黑龙江省(hēilóngjiāngshěng)伊春市的“生态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孟衡近日公布一组核算数据:伊春市生态产品总值为4240亿元,人均GEP为40万元,地均GEP为1252万元/平方公里(píngfānggōnglǐ)。
伊春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森林覆盖率达83.8%,有“林都”之称。据了解,这里近400万公顷的森林孕育了1390多种植物,300多种野生动物,以及现存的亚洲面积(miànjī)最大、保存(bǎocún)最完整(wánzhěng)的红松(hóngsōng)原始林。
好的生态产品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张孟衡介绍,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满足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gèlèi)产品与(yǔ)服务,包括物质供给、调节(tiáojié)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受伊春生态(shēngtài)环境局委托,在伊春市相关(xiāngguān)部门的配合下,开展伊春市2021-2023年的GEP核算(hésuàn)研究。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bīngtiānxuědì)也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结合伊春本地实际,研究形成了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根据核算结果:各类(lèi)生态产品中,物质供给类222亿元,占伊春全市(quánshì)GEP的5%,贡献(gòngxiàn)较大的为(wèi)农林牧产品;文化服务(fúwù)类118亿元,占全市GEP的3%,贡献最大的为森林康养;调节服务类达3900亿元,占全市GEP的92%,贡献较大的为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等服务。
张孟衡(zhāngmènghéng)介绍,伊春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sēnlín)贡献了GEP的(de)80%,是巨大(jùdà)的“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水库”有关(yǒuguān)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气候调节等服务价值量大,但转化比例(bǐlì)较低,是未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lùjìng)的重点方向。“钱库”有关的森林康养、休闲旅游等价值实现路径较为畅通,价值实现量快速增长。“粮库”有关的林下产品特色明显,已初具产业规模,品牌效应正在形成。“碳库”方面每年新增碳汇超1800万吨,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
因林而兴的(de)伊春一度面临“伐无可伐”的境地。50多岁的党向民,是(shì)一名森林防火瞭望员。在他约40年的工作经历中(zhōng),前半程在伐木,后半程在护林。
党向民介绍,伊春市曾是国家木材生产基地,为(wèi)支持国家建设输送了(le)大量木材,但因采伐过度,林木资源几近枯竭。2003年前后,伊春市计划性地压减采伐指标,明确要保护林地。党向民也由伐木工人转为(zhuǎnwéi)一名防火瞭望员。一进入森林防火期,他就要在20余米的(de)瞭望塔上独自(dúzì)度过白天的大部分时间,紧盯火灾隐患,守护林区安全。
党向民记得,刚建起瞭望塔时,周围的树木还(hái)很小,现在林区许多树木已经与(yǔ)塔齐高。
黑龙江伊春,党向民在林场(línchǎng)瞭望塔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jìzhě) 张艺/摄
林区人民守护的(de)这片绿意也给伊春创造了别样的发展机会。2024年,伊春特色生态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zēngzhǎng)(zēngzhǎng),接待游客(yóukè)数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53%、76%。2024-2025年冰雪季,伊春接待境外游客量同比增长382%。松子、蓝莓、桦树汁等原生态的绿色有机食品受到游客好评(hǎopíng),也持续带动林区职工增收。
“伊春自然生态系统的(de)调节(tiáojié)服务功能不仅仅维持了(le)当地宜人的气候环境,其外溢效应还为哈尔滨都市圈,乃至整个东北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张孟衡说。
据悉,近年来,伊春通过四级林长制、智能监测网络和23个自然保护区构建起立体化生态防护体系,同时创新(chuàngxīn)“生态总长”模式(móshì),颁布全国首部《红松保护条例》,为北方(běifāng)生态安全屏障筑牢法治根基。
伊春市生态环境局(jú)相关负责人表示,伊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总面积近一半,让每一片森林、湿地都有人管(guǎn)、有人护。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kèhùduān)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